(2011年3月23日香港消息) 史上獲諾貝爾獎中國公民第一人——劉曉波,至今還在中國的黑牢中。在中國,有關劉曉波的任何真實信息,也仍處在重重黑幕的遮蔽與封鎖之中。但是,在他身上發生的一切,關於他的奮鬥與堅持,關於他的挫折與自省,關於他的苦路、他的命運、他的意義,……“黑盒子”已然大白於信息自由觀察的世界面前。
“茉莉花”開將六度香飄中國之際,一本幫助解讀這個“黑盒子” 的重要讀本《解讀劉曉波》,本周末起由溯源書社作為“國情教育·公民教育書系”的一種在香港推出,由田園書屋發行,冀劉曉波的命運、中國民主發展的命運繼續得到關注。
本書中的作者,有劉曉波最親近的愛人、友人,民主路上的海內外戰友和同仁、同事,有在中國廣具影響的作家、學者、公共知識份子;也有同樣走民主路、但對他持嚴重異議的異見者等等。四十多位作者中有:鮑彤、胡平、王軍濤、王丹、吾爾開希、周舵、封從德、楊建利、陳子明、梁文道、冉雲飛、許知遠、廖亦武、余世存、崔衛平、李劼、曹長青、萬之等。
劉曉波的好友、流亡紐約的知名政論家胡平在書中的長文《閱讀劉曉波》中這樣評析:“曉波身上最可貴的一點就是,他對自我有極高的追求,也有極強的反省能力。作為六四倖存者,曉波時時為負罪感所困擾。對於自己曾經在壓力下違心地寫悔過書,他總是覺得無法原諒自己,因此他認定,只有重新投入抗爭,重新面對壓力,重新承受苦難,才能贖回先前的罪過,才能換回良心的安寧。”
同樣流亡、也曾長期居住紐約的另一位政論家曹長青,在書中的三萬字長文《撕裂的劉曉波》一文裡對劉曉波持不同的觀點,認為“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之後,有歡呼,也有爭議。由於相當一部分爭議涉及原則理念和人格尊嚴,所以是很值得探討的。”他寫道:“我曾相當地欣賞過劉曉波,欣賞的是帶著個人主義氣息和獨立思考精神衝進文壇的那匹黑馬。四分之一的世紀過去了,今天劉曉波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,我卻不僅找不到當年那個令我欣賞和期待的劉曉波,甚至懷疑當年的對他的認知了。
2月下旬被當局誣指“煽動顛覆國家政權”遭拘捕至今的四川作家、大陸最知名的公共知識份子之一冉雲飛,則在書中表達了一種良心知識份子持有的正直而客觀的意見:
“把一個人放在聚光燈下,各種隱微的東西都被照耀出來,有好有不好,確實再正常不過了,甚至可說這是出名的代價。我從來不認為任何人有免受批評的豁免權,劉曉波自然也不例外。……我並不主張拔高劉曉波所做的一切,即便他現在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,名滿天下,我們也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他。我對任何對他理性務實之批評,均抱著歡迎和理解的態度,從不認為你批評劉曉波,你便是我的‘敵人’,不是的。”
最近一年因出版《梟雄與士林——20世紀中國政治演變和文化滄桑》一書而很受中文世界讀者好評的作家、評論家李劼,在《解讀劉曉波》書中的持論也令人深思:“對諾獎得主有些非議,應該歸入各抒己見和言論自由的範疇。不說與高呼領袖誕生的熱烈形成平衡,至少也有免得定於一尊的效應。……很難說,一個和平諾獎會不會改寫中國歷史,但對於素存諾貝爾獎情結的中國人來說,無疑是一次意味深長的精神洗禮。”
該書並編入了2010年12月10日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在挪威奧斯陸舉行時的盛況全記錄,由前往參與盛會的胡平、陳奎德、蔡詠梅、封從德、楊建利等多位劉曉波的民主戰友、同仁撰寫,是中文世界第一次以成書的形式彙編出版,資料豐富,見證歷歷,殊為難得。
儘管該書的一些內容具有很大的爭議性,編者表示這本書基於言論自由、出版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原則而出版,大家應以平常心看待。編者強調:“推出這樣一個讀本是一次嘗試提升讀者公共關切、激盪讀者家國情懷的樸素努力。”
热门帖子
-
清明节临近,关于殡葬行业暴利的话题成为热点,一些网民质疑殡葬行业存在暴利链。经调查发现,目前殡葬业乱象丛生,暴利现象确实存在,有关部门监管面临难题。 医院护工为殡仪馆报信得利 新京报4日报导,经过在安徽合肥一些医院调查发现,通过发展医院护工等“线人”,及时获取病人病亡信息并快...
-
美国主管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日前表示,中国当局为防范“茉莉花革命”而打压异见人士的现象,再次加剧了美国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担忧。 3月31日,美国众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听证会,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表示,近期中国大陆包括维权律师、人权活动人士等遭遇强制“失...
-
转眼之间,中国茉莉花革命已折腾了中共九个星期,逼得中共当局不得不宣布进入“非常时期”。这个拥有七千万党员,五千万官吏,两千万特务、线人的政权,其军队、武警、公安、保安,多到数不胜数,竟成了惊弓之鸟,原因只有一个:人心丧尽。茉莉花革命如今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,悬在中共头顶。只是:何时...
-
受医疗、畜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等因素的影响,早些年前广泛使用的红霉素、氯霉素、四环素等抗菌药的有效率正飞速下降,且逐渐淡出抗生素家族。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,主题切入了备受关注的耐药细菌领域———“抵御耐药性:今天不采取行动,明天就无药可用”。 记者昨日从省耐药...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